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巾帼追梦人 > 她让“彝族跳菜”走进千家万户
  • 她让“彝族跳菜”走进千家万户

    2024-09-10 10:02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   “我就想着唱好歌、跳好舞,让更多人能看到我们家乡淳朴古老的民俗。”能打歌、会跳菜,这位“85后”全国人大代表鲁丽华,一直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一坚持就是13年。

      出生农村的鲁丽华,既是云南省非遗项目“彝族打歌”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碧溪乡凤仙村的村民,始终心系基层群众生活,将“彝族打歌”、“彝族跳菜”带到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

      “不用背井离乡就能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夜幕低垂,篝火熊熊,彝族儿女们身着斑斓的民族服饰,伴着急促与悠扬的鼓点,以惊人的平衡技巧和默契配合,用头顶、肩扛、手托的方式,载歌载舞地把一盘盘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从厨房上到餐桌……每一次转身,都像在为美食加冕,每一个节拍,都跳动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歌声与笑声交织在一起,令人震撼。

      “我从小听着彝族歌声长大,喜欢唱歌跳舞。”鲁丽华所在的南涧县是“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在长辈的熏陶下,她潜心钻研“彝族打歌”“彝族跳菜”,通过舞蹈创新和节目编排,把原来日渐被“冷落”的传统宴席跳菜创新成舞台跳菜,将纯粹的热爱与理想铸牢在这片土地上。

      “不仅能照顾家庭,还能在农闲时增加收入。我们这些民间的跳菜团队每年都会参加各类演出,能获得人均一万多块的年收入。”

      不用背井离乡就能让“钱袋子”鼓起来,村民们参与跳菜表演的热情都很高,这就是“家门口就业”带来的生活温度。“彝族跳菜”这种融合民族风情和食材资源的表演形式,正逐渐发展成为地方特色产业。

      鲁丽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和人们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关注增多,越来越多的餐厅、农家乐加入了跳菜表演。目前,南涧县一共活跃着300多支民间跳菜文艺队,2000余人从事跳菜表演。通过与餐饮、婚庆、旅游等行业的融合,跳菜表演直接或间接带动上万人就业。

      “用特色演艺把年轻人留在家门口”

      “随着跳菜产业的发展,演出季时间短、收入来源不稳定、年轻跳菜表演者较少、从业村民年龄相对偏大等问题也逐渐凸显。”鲁丽华介绍说。

      鲁丽华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她持续探索、学习、调研,跑遍了大大小小的村落,对“彝族跳菜”的保护传承有了新的想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要发展壮大,最重要的是要用稳定的市场和完善的机制留住年轻人。”

      在鲁丽华看来,通过年轻人的视角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创新,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成为真正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大产业。

      “彝族文化的未来,是发着光的”

      南涧县示范小学是“彝族跳菜”传习学校之一,今年参加全国人代会回来后,鲁丽华来到孩子们中间,讲解非遗传承的意义,并传授了孩子们两套跳菜中常用的动作。

      “我喜欢跳菜,它让我快乐、自信和健康。”三年级学生王元说。

      “当他们和我一起唱唱跳跳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是彩色的。我好像能看到彝族文化的未来,是发着光的。”鲁丽华笑吟吟地说。

      鲁丽华深知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我将持续开展好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到村里进行跳菜彝族传统歌舞展演传承,把南涧跳菜、彝族山歌、打歌传授给基层文艺工作者、爱好者,带动更多人加入到非遗传承队伍中,让家乡人通过跳菜实现增收致富,以文化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歌声不断,步履不停。鲁丽华说,非遗保护的路还很长,愿更多人踏歌而来。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致敬每一位奋斗者!

      

      来源: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