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基复合材料的测试数据稳定在预期范围时,张玲洁长舒一口气,抬手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实验室的时钟指向凌晨三点,窗外的自贡高新区已陷入沉睡,只有浙江大学自贡创新中心大楼还亮着几盏灯。这位年轻的女博士紧盯实验报告,指尖划过断后延伸率达标电导率提升20%的记录——这是她扎根自贡十年,用材料技术破解产业难题的寻常一幕。从西子湖畔到釜溪河边,这位80后女科学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川南大地书写着科技创新的动人篇章。
千里赴任:把青春押在自贡的抉择
2013年,浙江大学与自贡共建创新中心,刚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不久的张玲洁,面临着人生中一次重要抉择。作为先期团队成员,她需要远赴千里之外的川南城市,参与这个全新研究机构的筹建工作。从杭州到自贡,算上转机和陆路交通,全程需要9到13个小时,对于习惯了江南水乡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这不仅是地理距离的跨越,更是生活方式的巨大挑战。
“我去!”在团队讨论会上,28岁的张玲洁坚定地举起了手。这个决定让不少同事感到意外——作为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又是女性科研人员,她本可以选择留在条件更优越的浙大本部,从事安稳的科学研究。但这位骨子里带着温州人敢闯敢拼精神的姑娘有自己的想法:刚毕业就想做点实事,年轻嘛,多闯闯总是好的。
初到自贡的日子,充满了意想不到的碰撞与磨合。第一次在单位食堂吃到红彤彤的自贡菜,她被这地道的盐帮味辣得眼泪直流,却硬是端着碗慢慢适应;为了对接偏远区县的企业需求,她常常坐着大巴车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晕车了就下车透透气,缓过来再继续赶路;深夜在实验室加班时,偌大的办公楼里常常只有她办公室的灯亮着,思乡的情绪偶尔会随着窗外的虫鸣悄悄爬上来。
“最开始连本地方言都听不懂,开协调会时得请本地同事当翻译。”张玲洁后来笑着回忆。但这些困难没有消磨她的斗志,反而让她更加专注于工作本身。她和团队成员扎进实验室和工地,从基础材料性能测试做起,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天,这份专注为后来的科研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破局攻坚:让卡脖子材料国产化
在浙江大学平台的实验室里,一些看似普通的银色小颗粒静静躺在检测台上。这是张玲洁团队花费五年时间攻克的环保型银氧化物复合材料,如今已成功替代进口产品,应用在西门子、施耐德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电力设备中。
“其实很多技术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我一个人或者自贡团队单独完成的。”谈及银基复合材料的研发,张玲洁总会特意强调,“2012年刚开始攻关时,我还在浙大本部,是导师带着我们团队,联合国内上市公司一点点试配方、调工艺,浙大的实验室资源、企业的生产实践支持,都是关键支撑。”她拿起桌上的检测报告,笑着补充,“后来到了自贡,相当于把前期的种子拿到这片土壤里继续培育、结果。没有浙大这个大后方的积累,没有合作企业的信任配合,光靠我们在自贡的团队,很难这么快让技术落地生根。”
以前这种关键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国外不仅垄断市场,还设置了严苛的技术壁垒。张玲洁拿起这些小颗粒介绍道。2012年,她在导师的带领下与国内一家上市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目标直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那段时间,她带领团队在实验室和工厂反复进行配方调整和工艺优化,终于攻克了银基复合材料又强又韧的技术难题。
如今,这款材料不仅实现了进口替代,还远销欧美市场,相关技术获得3项浙江省技术发明奖。在她带领下,团队累计获得10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相关成果获评“国内首台(套)产品(高端装备核心材料)”。
平衡之道:左手科研右手管理的多面手
下午五点半,结束企业走访对接的张玲洁匆匆赶回中心,会议室里多位科研人员已等候多时。作为中心副主任,她需要协调各研究团队的任务目标;晚上八点,她坐在电脑前修改研究生论文;深夜十一点,手机亮起,家人帮2岁儿子发来视频,他咿咿呀呀喊妈妈。
“每天像上了发条的钟。”张玲洁这样形容自己的状态。白天处理管理事务、对接政企需求,夜晚钻研科研、修改论文,是她多年不变的节奏。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两杯饮品:自贡绿茶提神,温州陈皮解乏,默默诉说着她在异乡奋斗的故事。
为平衡科研与管理,她创新“三维工作法”:专人负责具体研究,自己聚焦战略规划;建立48小时技术响应机制;开设科研下午茶促进跨界交流。在她推动下,中心每年完成自贡市百余项专利申报,孵化出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地方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巾帼力量:科研路上的柔韧锋芒
“实验室里,专注与严谨是唯一通行证。”张玲洁常对年轻科研人员说。担任自贡市妇联兼职副主席期间,她常组织女科研人员沙龙,分享成长经历:“项目攻坚时的体力透支、协调资源时的压力,是每个科研人都会遇到的,无关性别。”
家人的支持是她的坚强后盾。同为科研工作者的丈夫主动分担家务,父母帮忙照料孩子。“儿子发烧时我在外地开会,是先生通宵守在医院。她声音柔和,他们从不说该顾家,只说放心去做。”
有一年中秋节,她和团队在工程现场赶工,手机铃声在充满灰尘的现场和机器设备的噪声中不断响起,她果断拒接,转身对团队说:“加把劲,争取按时完成任务。”
深耕厚植:将技术扎根在盐都大地上
为促进技术落地,她创新“科研经纪人”制度,曾带团队驻工程现场数月,从技术改进到工艺培训全程跟进,推动新材料成果应用。“看到自主研发的材料用在大国重器上,比发论文更有成就感。”在她科研的地图上,产业应用与成果转化的红点不断增多。
从西子湖畔到釜溪河边,十二年间,这位80后女博士在自贡经受磨练,破茧成蝶。谈及未来,她望向实验室:“早点让更多中国造新材料走向世界。”语气如釜溪河水,平静中透着穿石破岩的力量。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任然/许真学)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