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巾帼追梦人 > 杨钰尼:以青春舞姿 守望千年梯田
  • 杨钰尼:以青春舞姿 守望千年梯田

    2025-07-30 09:20    来源:《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   “95后”哈尼族姑娘杨钰尼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她的家乡红河县,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所在地。工作间隙,杨钰尼都会身着传统服饰在哈尼梯田间放歌起舞。多年来,她通过演出、教学等方式,不遗余力地传承和传播哈尼文化。杨钰尼说:“非遗不是散落在尘土里的老物件儿,而是生命中的活化石。我的梦想就是将哈尼文化带出大山,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

      梯田上的青春舞步

      “山间水沟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1300余年来,红河哈尼梯田以其完好的自然生态和极强的生命力,向人们展示着千年农耕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杨钰尼出生在这里,她的母亲是当地的舞蹈老师。她的成长过程,伴随着梯田的稻香和民族歌舞,这些元素融入她的血脉,成为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出于对故乡的热爱,2015年,还在读大学一年级的杨钰尼利用假期课余时间返回家乡,走村串寨拜访民间艺人学习多声部民歌、乐作舞等非遗文化,并创办了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立志把哈尼文化带到更大的舞台。十年来,杨钰尼团队累计培训学员三千余名,并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美育进校园、歌舞进校园等活动,让许多来自大山的孩子们系统地学习了传统歌舞,树立了文化自信,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来自哈尼梯田的非遗魅力。“相信十年、二十年之后,这支哈尼梯田文化保护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她自信地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身着鲜明民族特色服装亮相的杨钰尼,通过服饰讲述非遗保护和传承故事,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作为校长,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守护者与传承者,杨钰尼擅长以场景化方式将哈尼族传统艺术融入课堂中。“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希望通过场景化教学的方式,既留住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根脉,又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文化传承人才。”杨钰尼说。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梯田旁的艺术教室里,杨钰尼身边簇拥着一群学生。她一边用舞姿为孩子们示范动作,一边讲述哈尼族祖先开垦梯田的历史。这样的场景是杨钰尼每天的工作日常。

      谈及艺术课堂,杨钰尼总有源源不断的新想法:“在准备音乐课时,我会提前到梯田录制村民们劳作时的吆喝声和水流声。课堂上,这些自然的声音配合孩子们演奏传统乐器‘巴乌’和‘响篾’,效果非常好。我们民族的文化本就来源于大自然和祖先的辛勤劳动。”这种将民族艺术与文化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说,以前总觉得这些传统艺术很遥远,但现在感觉它们就在身边,并且充满趣味和魅力。”杨钰尼说,在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让民族文化融入传统教育,就首先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涵盖民族历史、舞蹈、音乐、手工艺等内容的中小学教材;组织学生到村寨体验梯田耕作、参与传统节日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和工作坊,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杨钰尼在红河县第一小学、朝阳小学试点开展“非遗进校园”课程后,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知晓率已从30%提升到80%,民族文化教育的活力显著增强。

      为了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平衡之道,杨钰尼和团队也在不断探索文化表达的边界,推动传统民族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她带领团队创作了融合哈尼梯田文化与爵士舞的舞蹈作品—《哈尼然米》。“为平衡‘原汁原味’与‘现代审美’,我和团队在保留哈尼梯田农耕动作元素、音乐独特调式的基础上,引入爵士舞的节奏和舞台表现形式。比如我们在舞蹈中保留了模拟梯田劳作的弯腰、插秧动作,搭配爵士鼓点,既呈现哈尼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节奏。”在杨钰尼看来,《哈尼然米》的成功不仅是民族文化守正创新的范例,更在创作过程中锻炼出了“既懂传统又会创造”的新人才。在她看来,虽然部分老艺人认为爵士舞元素削弱了哈尼文化的纯粹性,而年轻群体则觉得这种创新让哈尼文化更具活力。正是这种争论,推动了传统与现代的破壁融合。

      民族艺术教育的蝶变

      创新教学除了能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外,还能产生更深层次的教育作用吗?这是杨钰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终她在学生李虹佳身上找到了答案。“李虹佳是一位性格内向的女孩,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她在哈尼族舞蹈领域很有天赋,也非常热爱。在我们这里经过多年系统学习,她考入了专业艺术院校,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是乐作舞的发展现状与价值。毕业后,她带着所学回到家乡,加入了我们的歌舞教师团队。”杨钰尼自豪地说。如今,李虹佳不仅通过舞蹈专业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境遇,还与杨钰尼共同创编了原创舞蹈《乐作乐》。在李虹佳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寨孩子走出大山,追逐艺术梦想。

      如何让民族艺术持续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政策的支持对推动建设可持续的民族文化传承生态至关重要。”杨钰尼建议,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非遗传承人培养、非遗课程开发以及文化活动开展;同时,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到民族地区学习非遗课程;还要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非遗相关产业开发,推动民族地区非遗与教育的融合以及人才培养。

      如今,乘着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果也良性地转化出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哈尼村寨找到了立身之所,这让杨钰尼很是兴奋。“为了让年轻人留在哈尼村寨,我们发展文旅产业,打造了‘梯田守望者’交流活动。年轻人负责表演哈尼族、彝族歌舞,教授传统手工艺,吸引了大量游客。”杨钰尼介绍说,当地绣娘、设计师还将民族传统图案融入服装设计,提高了民族系列服装的销售量。民族艺术留住了乡愁,又促进了人才回流。“我认识一位名叫哈龙的年轻人,原本打算外出打工,但参与文旅项目后,他发挥自己的摄影特长,以哈尼梯田和民俗文化为主题,创作出大量作品,发布到网络平台后吸引了大量游客关注。”杨钰尼说,不仅如此,哈龙还带领村民开发了特色民宿。现在,受哈龙的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参与家乡建设,实现了梯田耕种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最让我感动的是哈龙的一句话,他对我说,要让年轻人明白,留在梯田不是认命,而是创造命运。这句话对我的激励也很大。”

      推动非遗与青年“双向奔赴”

      2023年,杨钰尼初任全国政协委员,深感重任在肩,便全身心投入非遗文化传承的走访和调研工作。她走访云南多个古村落,与民间老艺人交流学习,倾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期盼和诉求。她在走访和调研中发现,掌握这些技艺的年轻人不多,非遗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在全国两会上,她提交了《关于加大活态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力度的建议》提案,并与其他委员共同为哈尼梯田农耕技艺和哈尼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建言献策。

      为推动非遗传承发展,杨钰尼积极探索吸引年轻人的方式。“我们将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如在国家级非遗彝族海菜腔中加入电子乐元素,以丰富听觉体验;尝试将爵士乐律动融入乐作舞。”她与云南各地年轻人组建云南民族街舞团,通过街舞、现代舞等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让非遗“潮起来”。她希望通过创新非遗的表现形式,为传统文化注入当代表达,让更多年轻人成为“非遗年轻化”的探索者和见证者。寒暑假期间,她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就业实践机会,开展学习讲座、乡村调研、采风创作、志愿服务等活动,助力青年就业创业。

      杨钰尼认为,非遗需要在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间找到平衡点。经过调研与思考,她建议以传承非遗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传承场所建设修缮、非遗传承展演活动等给予适当补助。通过深化各族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更加重视,她的动力也更足了:“在履职尽责过程中,我将持续关注非遗传承,推动非遗与青年的‘双向奔赴’,让古老的非遗焕发新的活力。”她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专门针对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意见,并开展活态文化遗产类型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试点建设,为世界活态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中国经验”等,这些建议得到农业农村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

      当古老梯田遇见数字时代,民族文化传承成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杨钰尼建议城市青年从学习民族舞蹈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设计民族文化文创产品、记录民族歌谣进行数字化传播等小事做起。“希望能搭建线上和线下平台,让民族文化传承成为可持续的生态链。”在她的带动下,红河哈尼梯田不仅焕发新貌,更成为非遗传承的活教材,激励着年轻人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

      

      文:张佳敏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