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创业十年间,我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农村、投身农业、服务农民,希望可以和他们一起在乡村扎根、在乡村开花,在乡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成为田野上的希望。”2025年5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来自江苏镇江“95后”华梦丽掷地有声地说。
十年深耕,3600多个日夜,这位“南京姑娘”成为了“新镇江人”。她从象牙塔中的“追梦人”成长为基层“实践者”。她的创业成效斐然,先后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大学生返乡创业十强”“江苏省巾帼三农之星”等称号。2023年作为全国优秀毕业生代表,华梦丽在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话会议上发言,获得高度认可并登上新闻联播。2024年,她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称号。2025年,华梦丽首次荣登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榜”,其入选理由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共绘“希望田野”。
华梦丽现任江苏果牧不忘农场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同时挂职句容市天王镇西溧村党总支副书记,兼任共青团镇江市委副书记。身兼数职的她,回忆起创业经历时如数家珍。
耳濡目染坚定学农创业见行动
当被问及农场为何取名“果牧不忘”时,华梦丽解释道:“‘果’指的是‘瓜果蔬菜’,‘牧’意为‘畜牧家禽’。‘果牧不忘’谐音‘过目不忘’。”既是希望他们自己的产品能够做出口碑,让大家过目不忘,也是在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创业初心,不忘为农初心。
2010年,华梦丽的父亲在句容市天王镇西溧村租下200多亩地,他遵循传统农业模式,种瓜卖瓜、种豆卖豆,既缺乏创新意识,又毫无市场竞争力,致使农场经营陷入困境,难以为继。“自己卖没有销路,卖给批发商又挣不到钱。我虽在上高中,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华梦丽回忆道。
2013年,怀揣“帮父亲扭转农场经营困局”的信念,华梦丽毅然报考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她说:“2014年,我正在大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视察时,殷切寄语‘镇江很有前途’,并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学农创业的决心。”
读大三时,华梦丽报名参加了学院的“新禾”创新创业计划,承包了“新禾”草莓园。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草莓上市了。她和几个同学分工协作,摆地摊、跑市场,草莓销售较好,平均每人获利一万六千元。这次宝贵的实践经历,为她日后踏上创业之路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增添了十足信心。
将传统农业转型为体验型农业
2016年5月,华梦丽大学毕业后和4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投身到她父亲经营的农场,开始深耕青春梦想。
在创业初期,她也遇到了与父亲相同的难题—销路不畅。她和同伴跑遍了南京、镇江、句容等地的若干个批发市场、水果店和商超,发现市场销售行情并不乐观,产品因此销路不畅且卖不上好价钱。“传统农业营销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我们必须创新。”华梦丽意识到,只有转变思路才能走出一条新路。于是,她和同伴们开始探索传统农业向体验农业的转变之路。他们竭尽所学,用了整整11个月零7天时间,从基础上完成了传统农业向体验式农业的转变,成为果牧农场实现增收的关键转折点。
华梦丽决定发展集“饲—种—养—肥—育”于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将1080亩的农场划分为19块16区,涉及“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以传统种植农场为基础,打造出观光采摘、果蔬配送、承包菜地、亲子伴游、户外拓展、项目体验等12个项目,为游客提供“游、玩、赏、食、宿”五位一体的服务。游客可以在农场挖红薯、磨豆浆、采梨榨汁、喂养30余种小动物,尽情体验农耕生活的乐趣。
靠着这次转变,华梦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如今,农场每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产值达3200万元,复购率超75%以上,合伙人的年底分红也从当初2.4万元涨到了现在的15万元。
打造植物工厂实现不间断供应
这次成功转型后,华梦丽并未放慢发展的脚步。她发现,农场虽然实现了农产品的全年供应,但不同时间段的产品种类依然比较单一,无法实现各品种的全年“接力”供应。她心里琢磨着:如何能够让所有品种在一年四季都不断货?
2018年,华梦丽又开始将农场向技术性农场转型,并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打造“植物工厂”。“植物工厂就是通过高效农业系统,使设施内的植物生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省力型生产基地。”她解释道。现在,农场的草莓、甜柿、西瓜等瓜果已经实现全年供应,实验室还成功培育出火焰兰天竹、寒地玫瑰等特色幼苗。华梦丽说,仅2019 年,300万株火焰南天竺订单就为农场带来450万元收入。
“我们还要扩建智能温室,把组培苗的年产量从50万株提升到100万株;还要建立冷链物流中心,让‘果牧不忘’的草莓48小时内就可直达长三角商超……”2024年5月,中国农业银行句容天王支行授信100万元“惠农e贷”,专项支持智能温室扩建与冷链物流建设。对此,华梦丽深有感触地说:“还是党的富民政策好呀!既不需要担保又很便捷,快速解决了我的资金难题。”
农场转亏为盈、新技术不断突破、新品种不断涌现,农场发展走入快车道。但这并不是令华梦丽感到骄傲的,令她最感欣慰的是,她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她的努力下,周边村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锲而不舍研发并攻克技术难题
在经营农场过程中,华梦丽始终关注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2018年8月,几名农户发现自家草莓苗莫名其妙的大面积死亡,心急如焚的他们第一时间向华梦丽求助。那天暴雨倾盆,农户们以为她只会在电话里询问一下情况,没想到她很快就赶到现场,对现场情况进行查看。“书上看百遍,不如实地干一遍。农业技术问题,就得在田里面才能说得清楚。”华梦丽说。根据现场勘查,她迅速查找到了病因,并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件事对她的触动很大,她下决心立刻筹备建立植物组织培养室。当时正值夏天高温时节,再加上组培里面有一个灭菌环节,而灭菌锅的执行温度需达到121°C,整个灭菌室仿佛“桑拿房”。她义无反顾地坚持每天都“泡”在培养室,试验了上百种配方,时间持续三个多月,最终找到了适合草莓苗在各个阶段生长的培养基配方,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挽救了农户的损失,而且提高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看到农户们的草莓重新长势喜人,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华梦丽欣慰地说。
华梦丽还联合研发了十余项专利,核心技术获得了国内国际的广泛认可。她并没有将技术独享,而是倾囊相授,组织成立了助农服务队,积极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跟踪服务。服务队由36名“90后”、13名“00后”农学专业毕业生组成,他们成为农民放心的“田保姆”,先后培训学员22000多名,免费技术性扶持农户700余户,辐射面积达到了4.2万亩,累计帮助农民增收1.2亿元。她还将乡村振兴的技术种子撒播到内蒙古、辽宁等16个省区、57个地市。
解决周围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
这十年间,华梦丽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与喜悦,见证了乡村的变迁与进步。在此期间,她观察到村里留守老人普遍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由于年龄较大且缺乏谋生技能,他们在企业招聘中几乎毫无竞争力。他们只能在自家门前小块土地上种植时令蔬菜,不仅产量有限,销路也极为狭窄,日常开支不得不依赖子女接济。华梦丽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岗位,帮助他们增加经济收入。
近十年来,华梦丽累计向周边农户提供工作岗位428个。目前,在农场务工的周边老人人均年龄约70岁,最年轻的也已67岁。如果他们都在农场务工,则每年都能有十万元左右的收入。对此,69岁的天王镇村民王世祖高兴地说:“土地出租给她,地租年年涨;给她打工,工资一分也不少,我和老伴一年至少能挣10万元。”“跟着她干准没错。”他的老伴也在一旁插话道。言语间,他们流露出对华梦丽的佩服与感激,饱经沧桑的脸上乐开了花。
华梦丽开始描绘“禾”创智农计划的新蓝图: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上半年,孵化20组青年创业团队,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将“田间课堂”开到全国,人均增收目标达到5万元。她的事迹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仅她所熟悉的就有67名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服务乡村。
华梦丽深爱“新农人”这一光荣称号,更热爱务农兴农强农事业。她以青春智慧谱写科技助农赞歌,用行动诠释使命担当。“我甘愿扎根乡村,将汗水洒在田野,坚信农村天地大有可为,现代农业必将蓬勃发展。我会带领更多农人致富,带动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这是我的初心,亦是一生的坚守。”华梦丽满怀豪情地说。
文:巍然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