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巾帼追梦人 > 口述历史专家林卉:为未来记录过去
  • 口述历史专家林卉:为未来记录过去

    2025-10-28 16:36    来源:《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   投身口述历史研究

      2010年,对于林卉而言,是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一部名为《我的抗战》的纪录片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也悄然改变了林卉的人生轨迹。纪录片以近400位抗战亲历者的口述为主要内容,平均年龄超过八十岁的老兵们,用他们朴素而真挚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在战争中的经历与情感。

      “我是在这一年加入团队的,虽然以前已经做过大量人物访谈,但口述历史这个非常学术的概念对我而言仍充满新鲜感。”加入团队后,林卉迅速融入口述历史工作,并通过电视节目等形式将一部分老兵的故事展示给公众。她了解到,团队从2008年就开始进行抗战老兵的口述访谈,而纪录片中呈现的内容,仅仅是素材的冰山一角。“团队用严谨的方法采集老兵记忆,这让我深受启发。”林卉说。她参与到口述访谈及资料编校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推进中,从一名参与者逐步成长为团队的管理者。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我有幸亲历这一口述历史在中国的重要发展节点,”林卉说,“随着大量包含抗战亲历者口述历史的资料迁入大学,口述历史与学术研究开启了深度融合的新篇章。”中心成立以来,已收集并整理完成涉及多个领域、万余人次、数百万分钟的口述历史采访影像及大量相关资料,而抗日战争亲历者口述历史项目所采集到的资料,是中心资料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动触摸历史的温度

      2015年,林卉发起并策划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活动,活动已连续举办十届,并于2025年起更名为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展。活动参与者跨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期间为百余抗战主题口述历史项目提供了展示和交流平台。“抗战口述史不仅是对历史的补充,更是对个体记忆的尊重与留存。”2016年,中心编辑出版了公共口述历史读本《述林: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收录了21位抗战亲历者及家属的点滴回忆,展现了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生活百态。2024年11月,中心还联合中国双拥网,完成了抗战题材口述历史项目的专题直播。“这些成果不仅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抗战历史,也激发了更多人对抗战口述史的兴趣和关注。”林卉表示,令团队欣慰的是,随着这些工作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全国各地开始有许多机构和个人自发去做身边的抗战口述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向本科生开展“重温历史:记忆之场与口述访谈”通识游学课程,林卉作为主讲教师,带学生赴南京、哈尔滨等地实地调研走访。“了解近代中国史,抗战记忆是必须要补上的一课。结合不同抗战主题场所的历史语境与多元主体的口述史料,学生对抗战历史的认知从课本上的宏大叙事转向了更立体、细腻的深层理解和认知。”

      “抗战不仅是一段逝去的岁月,更是与个体命运、民族精神、人类文明紧密交织的活态记忆。”林卉表示,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实物与口述展品互补,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全民抗战”的众志成城;而哈军工纪念馆之行则让“用知识重建国防”的口号更加具象;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和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更通过个体回忆,让学生明白“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警惕暴行重演,守护文明底线”。通过主动触摸历史的温度,学生们深刻领悟抗战精神,并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每年课程结束后都有学生主动联系我来做口述历史志愿者,这是让我觉得作为老师非常幸福的课后反馈。”

    林卉主持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闭幕式。

      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抗战亲历者多已步入高龄,大量未被记录的个体记忆正随他们的离去而消逝。”林卉忧心忡忡地说。她认为,应优先推进“抢救性采集”,由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校或组织与地方政府联动,对健在老兵进行全面摸底和记录。

      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口述历史资料整理与保护岗位,该项工作需要多维度能力的综合支撑,包括耐心细致的内容处理能力、扎实的历史素养与严谨的考据能力、跨学科的整合能力等等。“要坐得住冷板凳。”林卉感慨道:“项目团队常常出现面试一百个志愿者留不住几个人的‘尴尬’局面,但我们也一直在为之努力。中心教师开设校内外口述历史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结合实操培训,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养。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组织搭建国家级抗战口述史数据库,明确隐私保护与合理使用边界,促进资料共享。”

      可喜的是,在抗战口述史研究中,女性力量正逐渐崭露头角,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气象和突破。林卉特别提到,女性在研究视野、方法与传播维度的拓展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她们不仅记录女战士的英勇,也关注女性在后方支前、家庭维系中的经历,填补了战争叙事中女性生活史的空白。以我非常欣赏的徐蓓导演为例,她以独特视角,结合口述历史方法完成了《大后方》《九零后》《卢作孚》等一系列抗战相关题材纪录片。”

      “女性研究者往往更易与受访者建立情感联结与信任,尤其在面对女性讲述者时,能有效减少对方的戒备感,这有利于受访者自主掌控叙事节奏,还原更真实的个体经验。”她举例说,在记录日军暴行受害者时,采用“叙事疗愈”式访谈,既尊重了创伤记忆,又让讲述者在讲述中重建了自我认同。此外,林卉还认为女性拥有的对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等细腻维度的敏感度,能从服饰、家务、人际互动等微观场景中挖掘历史深意,丰富口述史的层次感。

      对于有志于从事口述历史研究的青年女性,林卉给予了高度的鼓励和期待。“这是一项需要学识、耐力和勇气的长跑,国内和国际都有许多优秀的口述历史从业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希望更多青年女性能够加入口述历史队伍中来,让“为未来记录过去”的意义中体现更多女性力量,共同推动抗战口述史乃至整个口述历史领域的发展与繁荣,让烽火记忆永不褪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林卉访谈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蔡若虹的女儿蔡晓晴导演。

      

      文:裴昭月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