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特别关注 > ​村舞燎起乡村发展新风口
  • ​村舞燎起乡村发展新风口

    2024-01-29 10:44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乡村的年味也越来越浓。在之江大地上,各村的舞蹈文艺队也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中,只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村晚”。一场场精彩的“村晚”犒赏着辛勤劳作了一年的村民们,一个个“村舞”则给了村民展示自我、秀出风采的机会。

      “村舞”,顾名思义,就是乡村的舞蹈。舞台无关大小,服饰无关华丽,但展现了老百姓日常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村舞”的参与者以女性为主,由于不受年龄、职业限制,既有农民、幼教人员、大学生,也有文化员、非遗传承人、戏剧爱好者……

      随着“村超”“村BA”等“村”字IP火爆出圈,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也此起彼伏。人们不禁对“村舞”满怀期待,期待它能成为下一个乡村风口。

      在浙江,遍地开花的“村舞”为乡村添上一抹动人的色彩,也为这片土地的明天播下希望的种子。

    舞出振兴

      “村礼大展示”“非遗大观园”“春联大派送”……1月16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文化礼堂内热闹非凡。“我在金东过大年”——2024年金东区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活动在这里举行。村民和文艺工作者从田间地头走上绚丽的舞台,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亮。

      “家在山里边,传说住神仙……一朵佛手花,年年开山间……”伴随着《佛手花开》动感的节奏,轻快的歌声,舞者手拿黄绿色舞扇,橙黄色的倩影浮光跃金,宛如佛手花绚丽绽放,轻歌曼舞间,舞出了金东的情与味,把“村晚”的气氛推向高潮。

      仔细观看每一名舞者,她们的服化道都与金东息息相关。头饰和舞扇以黄色调为主,象征着金灿灿的佛手,轻曼飘逸的纱裙上点缀着婺剧戏服元素。

      “这首《佛手花开》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金东特色农产品——佛手。”金东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舞蹈作品以佛手为载体,进行多元素创新融合,用广场舞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对金东这片希望的田野真挚、深沉、炽热的爱,将浓浓的“金东味儿”通过肢体语言的魅力展现出来。

      一棵“金佛手”,一条产业带,一段富民路。金东区赤松镇北山口村以佛手闻名,一半以上村民从事佛手种植、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近年来,围绕佛手IP,村内佛手种植从单纯的地栽转到观赏盆景,又从盆景、果实生产销售转向精深加工、文化创意、休闲观光拓展、网店销售;从果农低小散的种植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迈进,打造出“品牌+基地+旅游”的创新产业模式,走出了一条创新、绿色、科技、文创、旅游、共享的发展之路。

      佛手是金东的一张“金名片”,基于佛手的“村舞”《佛手花开》也含金量十足——浙江省首届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舞”大赛金奖、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运动会健身操舞大赛金奖、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群众广场舞大赛金奖……佛手与“村舞”的双金“捆绑”输出,达到了“1+1>2”的效果。每一次“村舞”的登台亮相,便是对佛手产业的一次别样宣传,更是对乡村经济的一次带动。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温州瑞安的《蔗里情长》舞蹈节目中,一群农家女子通过榨、熬、舀、捣、碾、筛等丰富的肢体动作呈现了手工古法制作红糖的劳动场景,展现了村民欣赏美、创造美、追求美的生活态度;杭州建德的《酥饼香》舞蹈节目,通过宋嫂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揉面、擀面、包馅等酥饼制作工序,为宣传地方特色添砖加瓦。

      “村舞”不单单是一支舞那么简单,它所蕴含的经济活力正在被激发。

      两个月前,浙江省首届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舞”暨第二届浙江乡村文化艺术节乡村舞蹈大赛在丽水庆元县开场,80多支村级舞蹈队伍1800余人热情起舞。数据显示,“我们的村舞”大赛期间,庆元当地接待游客6.3万人次,同比增长42.2%,带动旅游住宿餐饮行业消费300余万元,同比增长80%以上。

      为了让“村舞”能够早日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地域文化新IP,赛事主办方还启动了“村舞”助力共富行动计划,包含“村舞”研究计划、“村舞”品牌传播计划、“村舞”联动走亲计划、“村舞”挖掘培训计划、“村舞”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计划等五大计划,同时还成立“村”字(村晚、村歌、村礼、村舞、村运会)品牌矩阵联盟,助力乡村发展。

      舞出文化

      “村舞”,虽说名字里带“村”,但它有滋有味村而不土。它是老百姓自己的舞蹈,唱的是“乡愁”,舞的是“乡情”,它更是乡村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精神共富的一种符号,这些充满泥土味、生活味和乡愁味的肢体语言,记录下乡村蝶变的美丽印记。

      在安吉章村镇的畲族村落郎村,流传着一种响木舞——以敲击木器起舞祭祀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重阳、冬至等畲族传统节日,当地畲民都会穿上民族服饰,聚集在祠堂或广场,敲起木鼓,跳起响木舞,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虽然我就是郎村人,但在加入畲族艺术团之前,我对畲族文化一点都不了解。”郎村畲族艺术团成员涂国佳语带惊喜地说,“后来才知道,畲族文化如此丰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说着,她列数起畲歌、畲舞、彩带、畲族符号等文化内容。

      每当夜幕降临,郎村村委会前的广场上便热闹了起来,涂国佳和村民们一起有序地排练着响木舞。在领唱的带领下,村民围绕木鼓,以屈膝、弓腰的舞姿表达对木鼓的敬仰,踏着木鼓节奏,按逆时针方向围成圈缓慢转动,甩手走步、跺脚……

      从最初6名女子自排自唱自舞,到节目经过五六次编排精进,涂国佳已经在畲族艺术团度过了十多个年头。现在的业余时间不是跳响木舞,就是编织畲族彩带,妥妥的畲族文化“迷妹”。

      这两年,《响木舞》四处“征战”,“战绩”不菲,成为郎村乡村旅游的招牌。

      “大家始终就是一个念头,一双鼓槌、一节响木,敲出美好生活,展示好安吉文化,表达妇女同胞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响木舞》项目负责人黄英说。

      《响木舞》表演队伍有近30名成员,其中半数是安吉当地妇女。每每登台演出,都能获得满堂彩。只见他们穿上传统服饰,男子身披竹蓑衣头戴竹斗笠,手执木鼓敲出有节奏的鼓点,女子手握竹棍围着木鼓起舞,背景音乐中既有畲语元素,又有悦耳动听的畲族歌曲,配以短促有力的号子声,整支舞蹈雄浑中又透着灵动。

      随着时代变迁,响木舞的文化内涵也日渐丰富。为冲击中国民艺最高奖山花奖,当地邀请了专业的老师对舞蹈进行再度编排,将安吉的绿水青山生态优势融入其中,在音乐中加入了山歌以及流水、风声、鸟鸣等大自然的声音。

      响木舞这一畲族人认同并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形式,成了连接畲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

      除了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村舞”,在浙江的农村,还广泛活跃着极具江南韵味的“村舞”。

      金华兰溪是千年商埠,女埠也是其中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古商埠,当年有很多女子在此浣纱嬉闹,《浣纱入画图》这支舞蹈便是结合当地商埠文化编排创作而成,再现了当年女埠浣纱的生活场景。

      丽水庆元县的月山村是乡村春晚的发源地。早在1981年,村民们便自发组织起来载歌载舞、欢度新年。拥有悠久“村晚”历史的月山,自然是“村舞”的沃土。由月山文化礼堂编排的《春溪踏歌》,便呈现了少女们在廊桥下愉快嬉戏的情景,将当地的廊桥文化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

      乡村舞者似一颗颗光彩照人的星,汇聚成璀璨的星空,照亮浙江的乡土风情,为这片土地打上独特的文化注脚。

      舞出幸福

      衢州常山县的芳村小镇文化礼堂内,每天都能迎来舞蹈队的村民。这两天,她们正在排练新曲目《九妹》,加入了扇子道具,有些姐妹还没有完全熟悉动作,于是加紧练习。

      “你们打算去参加比赛吗?”一曲练毕,趁着休息的时间,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与村民闲聊起来。

      “这不是要过春节了嘛,我们在为‘村晚’做准备。”一位大姐脸上冒着细汗,微微喘着气回答道。“平日里,跳跳舞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和姐妹们联络感情,赶上重大节日,在舞台还能亮个相,这不是很好吗!”大姐爽朗的笑声传递出浓浓的幸福感。

      在她们心里,自从芳村把1967年的一个轴承厂改造成一个未来乡村会客厅,新建的文化礼堂便成了舞蹈队的钟爱之地。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因为远离生活区,避免了扰民的问题。

      2013年,浙江全面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目前已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据统计,2万余个农村文化礼堂,遍布浙江乡野,成为乡村“门常开、人常来”的热闹场所,也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尽管跳舞的人越来越多,但广场舞的群众基础最好。据统计,浙江全省共有500多万人在跳广场舞,在乡村更为常见。普通老百姓想跳就跳,想舞就舞,主打“开心”二字。他们在广场上跳,礼堂里跳,农田里跳,乡间公园里也跳。

      在开化县桃溪村,一处占地30亩的“牧童乐园”,羡煞了城里人。这个免费对外开放的乡间公园,里面配套了滑梯、秋千、海盗船等游乐设施,一到节假日,就成了欢乐的海洋。

      近水楼台先得月。住在“牧童乐园”附近的村民们相中了其中一块小空地。桃溪村妇联主席丰雪梅知道妇女们有跳舞的习惯,争取来资金,在这块空地上安装了一套音响设备。不仅可以公放声音,还可以用电脑连接超大电视屏,供村民学习。

      “她们都喜欢吃完饭,带着家里的小孩子一起过来。”丰雪梅告诉记者,大人在欢快地跳舞,小孩子就在旁边的秋千、滑梯上玩。好一幅欢乐祥和的田园生活图!

      幸福的“村舞”跳起来吧,为自己,为乡村,为美好的明天!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