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特别关注 > 北京+30丨她记忆·她声音 卢小飞:一场意义深远的盛会
  • 北京+30丨她记忆·她声音 卢小飞:一场意义深远的盛会

    2025-07-29 16:59    来源:《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   1995年,中国承办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会议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为全球性别平等事业的里程碑。在北京世妇会召开30周年之际,为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要倡议,中国将于下半年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30年前,北京见证了世界妇女追求平等的决心。30年后,各方将再次聚首北京,共商全球妇女事业发展大计。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历史交汇。本刊特开设“北京+30丨她记忆·她声音”专栏,邀请北京世妇会亲历者分享她们的珍贵记忆和感人故事,回顾30年来中国妇女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共同展望妇女事业更加光明的前景和更加灿烂的未来。

      30年前,在人民日报社工作的卢小飞受单位指派,作为前方报道组组长,带着一行6人参加了北京世妇会的附属会议—怀柔非政府论坛。在负责组织协调前方采访报道的同时,卢小飞也作为与会成员,参加了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妇女与媒介”论坛,并在会上作了发言。1995年北京世妇会后,卢小飞投身推动社会性别平等理念的传播事业,搭建“年度性别平等新闻事件”推举讨论平台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不少新闻人的性别观念。在今年两会期间,得知中国将于下半年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的重要消息,卢小飞的心情格外激动,30年前那个风云际会的场面仿佛又重现在眼前。

    1995年北京世妇会非政府论坛开幕前,卢小飞(右)与秘鲁某妇女组织代表合影。

      世妇会改写了我人生的后半程

      1995年北京世妇会期间,来自197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会者,满怀对平等、发展、和平的热切渴望,就人类特别是妇女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极为广泛、深入的探讨。大会于10天内举办了5000多场非政府组织论坛,3万多人参加。在北京世妇会闭幕式上,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通过特使基塔尼宣布,北京世妇会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会议”;大会主席陈慕华在闭幕大会上说,《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作为共同努力的结晶,将成为各国政府实现男女平等的指导方针;“这次论坛的意义今天也许还没有看透彻,当我们回到各自的家乡时,我们的行动将会告诉人们,我们在怀柔作出的努力和工作。”当年“妇女论坛”总召集人素帕达拉女士在论坛谢幕时的一段深情表白,也代表了世界妇女的心声。当时,作为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各地传真》版主编,卢小飞是非政府论坛采访组的负责人;而作为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的理事,她还要参加该协会举办的《妇女与媒介》论坛,并在会上发言。

      “这次盛会让我们熟悉了一个外来词—NGO,即‘非政府组织’的简称。这是1945年在美国旧金山签署的联合国宪章中的名词。1952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明确将其定义为‘凡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后来,联合国接受一些成员国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议,确定1975年为‘国际妇女年’,此后,非政府组织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并在许多重大国际会议上留下历史足迹。世妇会期间举办非政府组织论坛是联合国类似会议的惯例,属于世妇会的辅助性会议,一般先于大会一周召开,并与大会有两三天交叉。因为是民间组织讨论妇女问题的主要场所,参与人数往往超过正式会议的与会者。”卢小飞说。

    1995年北京世妇会非政府论坛中围绕“妇女领导力”的小组讨论引起多国妇女的关注。

      当年北京世妇会非政府组织论坛会场给人的冲击力可以用“震撼”两字来形容。卢小飞记得她带队去签到时,一大片开阔场地上搭建了数不清的帐篷,一眼望不到尽头。不同肤色、不同着装的各国妇女在怀柔的大街小巷间,组成了花花绿绿的“地球村”。身着纱丽的印度妇女、长袍裹身的阿拉伯妇女、满头小辫的非洲妇女、着装考究的东南亚妇女、身材高大的欧洲妇女……她们聚焦的话题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军事等各个领域所有涉及妇女权益的方面,也包括最令全球妇女揪心的战争与和平。卢小飞形容,从一位女记者的角度来看,那是一场全球女性代表人物的聚会,是相互切磋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的政治大舞台;是一个纵观天下大事的窗口,一个教会人们运用世界眼光分析事物和落实发展的实践场;还是一个引领妇女以“四自”精神走好前行路的微课堂,让她们透过这个窗口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妇女运动。在卢小飞的回忆中,怀柔非政府论坛尽管不是会议主场,但主场的点滴进程尽在心中。

      当年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延续至今。对于卢小飞来说,世妇会如同一所大学,包含各类专业,学无止境,改写了她人生的后半程。30年来,世界舞台风云变幻,年轻一代的性别意识更鲜明,性别平等的理念也正在被更广泛地传播。

      “多年后,当我们对照《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认真审视自己国家走过的道路时,当我们悉心体味身边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时,当我们再次解读妇女发展纲要在每一阶段兑现的承诺时,才会深刻感悟那次盛会的重要意义。它对于改变全球妇女的命运,是多么难得的一次历史机遇!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推进文明进程,也可谓铸就了历史丰碑!这让我们坚信,妇女的进步绝不仅仅是妇女的事,这是社会文明的进程,需要以举国之力推动。”

    1995年北京世妇会期间,各国妇女代表在一起练瑜伽。

      推动媒介与社会性别主流化

      1995年世妇会中,非政府组织论坛的主题“用女性的眼睛看世界”点醒了卢小飞的性别意识。在“妇女与新闻媒介”的帐篷论坛中,时任首都女记协副主席陈秀霞发布的《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当时的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进入高级决策层的女新闻工作者只占4.4%,进入中级决策层的占24%。究其原因,一是在社会潜意识中,存在排斥女性的倾向;二是女性缺乏自我意识。调查中,有72%的女新闻工作者认为,只要工作适合志向,不必进入决策层。陈秀霞认为,应加强对女新闻工作者的培训。在论坛的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时任新华社记者的熊蕾用对主流媒体开展的调查,就中国新闻界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发出犀利批评。妇女论坛是一次社会性别理念的唤醒。后来的实践也让人们进一步明晰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目标,即“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的主流”。

      根据联合国有关文件的表述,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社会性别主流化:第一,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一个评估过程。应对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的任何一个计划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或项目对男女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第二,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一个战略。应将妇女的关注和经历同男性一样作为设计、执行、监督和评价所有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来考虑,使男女平等受益,使不平等不再延续;第三,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

      1998年,卢小飞离开人民日报社,调任至中国妇女报社任常务副总编辑,后于2000年11月起担任中国妇女报社总编辑。《中国妇女报》的工作经历又开辟了她人生的一个新战场,妇女问题成为她关注的焦点。为强化报纸的思想评论,她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增加了新闻评论在版面中的分量;她注重通联群工部和通讯员队伍建设,指导通联群工部创立了妇女维权网络;她不仅自己动手给读者回信,还督促编辑任何时候都不能慢待读者,对读者所有的来信来访都要有所回应;她提出加大“新短快活强”外延建设的新闻思想,此间发表的论文《妇女新闻传媒引导力探究》《在差异化竞争中寻求发展》《妇女新闻的三贴近》等均为率领中国妇女报社新闻团队实践得出的真知。她带领团队创办了一批有社会影响力并促进妇女发展和两性平等的品牌活动和两性平等论坛等。她以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创办了中华女性网和我国第一份手机报,为数字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1年退休后,卢小飞希望发挥余热,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继续开展社会性别倡导。比如,能否构建一个性别倡导平台,在主流媒体中形成传媒友好联盟?而建立“年度性别平等新闻事件”评选机制也是她的构想之一。2012年起,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妇女新闻文化基金与中国妇女报社、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开展“年度性别平等新闻事件”评选活动。活动邀请的评委大多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的领军人物,在终期评审时通过新闻背景介绍、评委讨论及票决后的评委点评,实现了与新闻界决策人物面对面讨论社会性别话题的目标。这项活动连续开展了11年。围绕年度性别平等新闻事件的讨论逐步深入,评委从初期的较少发言到后来的热烈发言,从讨论到争论,所有参加终期评审的评委无一不具有了社会性别分析的敏锐目光。而他们的点评经过媒体公开报道与广泛传播,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卢小飞认为,社会组织也是女性创业发展的广阔天地。退休后,她积极参加社会组织活动,除了在中国人才研究会妇专委短期兼职外,还兼职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在10年公益服务经历中,她逐步了解到女性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2025年5月,卢小飞参加新华出版社新书《时代面孔》出版座谈会。

      卢小飞说:“放眼未来,作为媒体传播者,我们关注的领域应更加开阔,甚至不遗余力顾及所有;而作为退而不休的社会工作者,我将在为妇女平等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运动中,继续甘当一个齿轮,贡献两只推手。我们期待着全球妇女峰会的到来,更相信人心交融是打破隔阂的力量。”

     

      文:张佳敏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