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我们在行动 > 百名女大学生讲述抗战故事丨21岁的战士捆满手榴弹,
从五楼一跃而下!
  • 百名女大学生讲述抗战故事丨21岁的战士捆满手榴弹,
    从五楼一跃而下!

    2025-08-28 09:23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   上海苏州河北岸,一面布满400余个弹孔的墙静静矗立,这是四行仓库的一面西墙。砖缝间残留的焦黑印迹、斑驳墙体上深浅不一的凹痕,都凝结着1937年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用血肉之躯捍卫国土的烽火记忆。

    四行仓库弹孔墙 女大学生团队 摄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内,一封家书格外醒目。“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这是谢晋元奔赴淞沪战场前对妻子凌维诚的嘱托。谢晋元和战士们的誓死坚守、凌维诚和更多女性的奉献,以及他们的后辈们对家国情怀的代代传承,共同谱写了一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赞歌。

      浴血奋战殊死抵抗

      1905年生于广东梅县的谢晋元,自幼便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后,他系统学习了军事理论与革命思想,在北伐战争中因勇猛善战逐步晋升。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部驻守北火车站,多次击退日军进攻。10月下旬,大场防线失守后,大部分军队奉命撤离。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实际400余人,当时为迷惑日军,对外宣称800人)在市中心坚守最后的阵地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这座由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共建的6层钢筋水泥建筑,成了上海中心城区“最后的堡垒”。

      战斗中,日军凭借装备优势疯狂推进。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租界英军多次劝说谢晋元率领军队卸甲退入租界,但他的回应掷地有声:“余等为中国军人,宁死不退!”

      激战中,年仅21岁的战士陈树生发现敌人在仓库墙根挖洞,准备埋设炸药炸毁墙壁。情势危在旦夕。陈树生在自己身上捆满手榴弹、拉响导火索,从五楼窗口纵身跃下,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用鲜血在贴身衣物上给母亲留下的“舍身取义,儿所愿也”绝笔,字字泣血,尽显中华儿女拳拳报国之心。

      400余名将士借仓库固守,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炮火,激战四昼夜共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毙伤日军200余人,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大振奋了沦陷区民众的抗日士气。

      尺素寄志映丹心

      “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谢晋元家书中的寥寥数语,道尽一位军人的决绝与柔情。知道此去可能是永别,他将家庭重担托付给妻子,只因“为国当不能顾家”,而“我心非铁石”的剖白,又藏着对妻小最深的眷恋。

      这封家书不是孤例。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内“八百壮士”留下的一封封家信遗书,字里行间,写尽对小家的牵挂、对国家的忠诚。

      谢晋元牺牲后,凌维诚用数十年光阴践行着对丈夫的承诺。她带着四个孩子辗转闽粤,在战火中独自支撑家庭。抗战胜利后,凌维诚第一时间带孩子来到四行仓库进行祭拜。

      凌维诚的坚韧是抗战时期无数女性的缩影。

      同一时期,爱国进步人士何香凝、许广平等成立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她们积极奔走,做了大量战事后援工作——集中上海妇女群众力量日夜赶制棉衣、绷带,通过各种渠道送往前线;培训临时护工,在火线附近设立临时救护所,不顾危险抢救伤员,用行动践行了“惟我妇女虽不能枕戈待旦,冲锋杀敌,而对于疆场上之战士,亦应尽力帮助,故饥者我当为之食,寒者我当为之衣,伤病者我当为之医治”的誓言,以柔肩扛起家国重担。

      这份红色血脉在谢晋元后人身上延续至今。多年来,谢晋元的后辈们坚持讲述“八百壮士”的故事,他们用家书里“为国当不能顾家”的字句,解读军人的家国抉择和民族大义。他们的讲述让历史走出教科书,让舍生取义的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气节在鲜活叙事中直抵人心。

      精神永续强国有我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二楼展区有一面“八百壮士”英名墙,镌刻着其中300多名壮士的姓名、职务和军衔,每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先国后家”的故事。

      留言簿上,“今日之中国,如你所愿”“国泰民安,人民万岁!”等参观者留下的文字,是跨越八十余载的时空对话,也是历史与当下的深度共鸣。当孩子们听完“八百壮士”的故事后庄重行礼,当青年学子在纪念墙前立下“强国有我”的誓言,“八百壮士”用生命守护的信念,正转化为新时代的行动力量。

      从1937年的拼死坚守到今日的精神传承,四行仓库的弹孔墙巍然矗立,它见证了一个民族从危难中崛起的历程,也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在每一次铭记与践行中,焕发着历久弥新的力量。

    女大学生手记

    感受家国力量 勇担时代使命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 吕妍

    上海同济大学学生 刘宇涵 肖卓雅 

    上海大学学生 朱悦颖

      站在四行仓库的弹孔墙前,触摸着墙体凹凸的弹痕,我们忽然读懂了“历史会说话”的含义。那些深浅不一的孔洞,不是冰冷的古迹,而是“八百壮士”用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

      在谢晋元的家书里,“我心非铁石”的柔情与“为国杀敌”的刚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家国大义”的分量;展厅内,上海妇女民众自发捐赠物资和救护前线军人的油画令人动容。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民众在后方为战士们筑起坚实堡垒,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用生命与热血共御外侮。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共赴国难的担当,是面对敌人的炮火宁死不退的勇气,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

      如今,硝烟已离我们远去,家国一体是亘古不变的精神依归。作为新时代的女大学生,在学校埋头钻研时,在志愿服务中奉献时,在为社会进步发声时,我们都在续写着革命先辈誓死守护的未来。这面弹孔墙教会我们的,不仅是铭记历史,更是要让青春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光彩。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程浏可/吕妍 朱悦颖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