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是我们最难忘的一个春节。不敢出门,不敢拜年,每天担惊受怕。新型冠状病毒,让2020年的春节褪去了原本喜庆的颜色。
有人忙着回家,有人不敢回家,还有这样一群人逆向而行,为大江南北同胞守护着生的希望。在这一次抗击病毒的战役中,是她们卸去红妆替你负重前行,是她们万里赴戎机,保护着这个国家。今天,她们值得一句“英雄”的称号。
又是一次夜奔,又是一次逆行!
昨晚,上海南站东北入口,报“去武汉的医疗队”,成为大家的“接头暗号”。联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援军”来了,作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增补,50名护士又将出征,其中女护士47名,他们是来自上海各大医院急诊、重症、ICU等学科的护士,与此同时,上海第二三批医疗队已待命。

50人团队在24小时内就迅速集结完毕,增补队员不是“后备”,而是将赴一线的增援,“新鲜血液”即将注入武汉。
昨晚7时许,这列载着“逆行者”的列车出发了。此行目标是:“50个人去,50个人回,一定要将他们平平安安地带回家,带给他们的家人。”
不计生死,随时出发,这就是最平凡勇敢的“白衣战士”。
“这一场硬仗,我们怎能缺席?”
“我有17年前支援北京小汤山的工作经验,也有在四川抗震救灾的经验,更有近20年的临床护理经验,我愿意作为‘浦南人’再次出征援鄂!”本次医疗队队长、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李晓静写下“请战书”。
浦南医院此次对护理人员动员仅4分钟,就有19名护士报名,其中不少都是孩子的母亲。

“我每天都关注疫情,关注我的队友、同事在武汉一线的消息,做为一名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一名共产党员,我随时准备上战场,面对严峻疫情,我们需要共克时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第八党支部书记王融融如是说。
舍小家、为大家,这是每个医务人员的担当和使命。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支援疫区,家人是最坚强的后盾。
蔡文珺是普陀区人民医院肿瘤科病区护士长,参与临床护理工作20余年,得知要组建奔赴武汉的医疗队伍时,她放下了刚刚手术后的母亲,并嘱咐家人要照顾好妈妈。她表示,这是保卫人民健康的关键时刻,我们不能缺席!
“哪里有需要医务人员的地方,就是最重要的地方,为了人民健康我们义不容辞!”身为一名外科专科护士,普陀区人民医院杜丽平参与临床护理工作17年,得知要组派医疗队援助湖北武汉时,她立即取消了春节离沪计划,留在上海积极请战待命,驰援武汉!
没有硝烟,每天却在与死神赛跑
上海首批援鄂医疗团队已接手金银潭医院两个病区,其中近半数为中重症患者。医疗队交接首晚连续工作8小时,强度超所有人预计。
而新闻中报道的死亡病例,其实就发生在身边,在上海医疗队支援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里。
与死神的赛跑,每天都在进行。
目前医院北楼二楼和三楼病区都由上海医疗队接手,其中,三楼的28位病人中,多位情况危重……
1月26日晚,这里又新收治了一名病人,血氧饱和度最低只有40%,经全力抢救,在呼吸机的辅助下,这位病人现在的血氧饱和度,已经上升到98%,人也已经清醒......
全力以赴、保护生命!
这里每一位医生护士拼上全力,正不断与新型冠状病毒抗争!
早上8点,已经连续值班8小时的夜班医护人员仍然坚守在岗位上,新一轮排班的人员已经提前抵达。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病房里不能开空调,还得要开窗通风。一夜下来,不少护士的手都冻麻了,摊开手掌,五指通红。

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看到亟待医治的病人们,医务人员还是咬咬牙坚持下来。
“大概8小时,不吃、不喝、不拉,就围着病人转。”
交班后换下密密实实的防护服,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回家,洗澡。”
支撑她们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那一份最朴实的对自己职责的坚守,含着泪也要笑着说。
“我在这个位置上,我只能坚守岗位!我再怎么样,我只能站在那里!”
医院里不仅防护服不够,人手其实也很紧张。按照规定,监护室的病人要求的床位和护士比是1比2.5到1比3,按照现在的28张床来计算,这里至少要配备75名护士,但是目前只有48名护士,缺口非常大。大家唯有互相支援,多顶一会是一会!
“我觉得困难点是人员不够。我们护理人员缺口比较大。昨天我们跟普通组的老师商量以后,他们很好,支援了我们15名护士。”
护士们工作时必须穿防护服,戴N95口罩,按规定4个小时就要换下,而在金银潭医院北楼的这个病区,上海医疗队这些中班和夜班护士,当天的工作时长都达到了8小时。
当班护士说,每个人整晚都不能合眼,要密切关注着自己负责的4个病人,因为有的重症患者已经昏迷,无法自主呼救。
当然,还有2-3名病情较轻的病人,“我们会跟他们聊聊天、握握手”,“鼓励一下他们”。
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里是不放弃希望的地方。
一道道柔弱身影,守护生的希望
因为有”她“,病魔阴霾笼罩下的一切,开始变得不同……
丈夫,外科专家赵波医生,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除夕夜晚6点,全家正在外吃年夜饭,突然接到了医院的电话,让他立刻出发到武汉。太太赵艳,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宝山区先进工作者,上海市赵艳母婴健康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得知消息后,她紧急为丈夫收拾行李,她说:“一百个支持,加油!”当晚9点多,赵波挥别家人奔赴武汉。
“海上最美家庭”真的很美!
不管她们是谁的女儿,又是谁的妻子,这时她们都成了一位战士,她们的目的地指向同一个地方:武汉!

我在等你回来,补上一顿团圆饭!
岳阳医院援汉组长心内科CCU护士长潘慧璘,同样在大年三十晚,匆匆扒了几口饭,嘱咐好家人,便出发了。当提及老人和女儿时,她忍不住哭了……

她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写下了一篇篇《扛新冠日记》,让我们得以看到一线巾帼的风采。她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时期党员冲锋在前!
她是女英雄,是铁娘子,是万里赴戎机的木兰。
“吾会平安回来,外婆侬勿要哭哦,妈妈在的……”
抖音上临驰援武汉前,80后护士冯亮和外婆话别的一幕,感动了许多网友。她有两个孩子,一个六年级,一个三年级,深怕自己说太多后孩子们会拖着妈妈,于是,冯亮选择简单话别。她安慰已经懂事的大宝,“妈妈只是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人,会很快回来的。”
穿着一身白袍,就该在最需要的地方就救护病患。
93岁的外婆也曾经是华山医院的一名药剂师,更懂得救死扶伤的重要意义,但因为心疼孙女,还是在冯亮前去话别时留下了眼泪。
她相信:众志成城下,我们终将战胜疫情,春天也终将到来。
一道道平凡的身影,一起守望扶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监护室护士长徐璟,本想陪着病重的妈妈,却毅然和她话别……来不及吃年夜饭,就在机场匆匆吃些点心水果吧。到达武汉后,她给家人发来了照片:为“你”剪短我的发!
徐妈妈看着女儿照片,泪目喃喃:“剪了好,轻装上阵!国家需要我们,就该义不容辞!”
我已剪短我的发,剪不完的是家里的每分每秒的惦念,剪不完的是对疫情的牵挂,国和家,为你祈福,我们一起加油鸭!
她们一路逆行,带着所有期盼
除了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还有许多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她”,在为国民的安全健康默默付出着。

当我们在家安逸地吃着新年的每一餐时,她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敢有一丝懈怠。
“我只有五分钟时间接受采访。”
因为每五分钟,她们就可以赶制出多个口罩,救一些人。

“先捐再卖,现在不图挣钱,只图安全,大家安全了,我和我的家人才安全。”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做沉默的奉献,成为英雄……
没有被记录的故事还有很多,没有姓名的巾帼豪杰还有千千万万。
她们都是上海的女儿,来自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上海人家,默默奉献在上海城市建设的一个个基础的岗位上。也许,曾有很多瞬间,你与平凡的她们擦肩而过,但今天她们带着所有人的期盼和使命,一路逆行。
上海姑娘,好样的!
我们必须要知道:女性不是“被保护的弱者”,女性也正以擎天之力在保护大家。
这些女性医护人员,这所有的女性劳动者,都是了不起的——战士!
为所有抗击病毒前线的女性,道一声珍重,道一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