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乡村名师工作室(学前教育)”的负责人,引领更多年轻幼儿教师成长。她是“欢乐之家”的志愿者,把爱给了更多的孩子。她战胜病魔,把青春奉献给贵州大山里的孩子,奉献给自己热爱的幼儿教育事业,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她就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第四幼儿园园长周贤怡。
 |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第四幼儿园园长周贤怡 图片来源:央视网
|
实现自我价值
1998年,布依族女孩周贤怡从黔南民族师范学校幼师专业毕业。当时,她有机会留在城市,但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她被分配到距惠水县城30公里的摆金镇幼儿园。这是一所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乡镇幼儿园,就读幼儿中90%以上是苗族家庭的孩子,很多孩子听不懂汉语。
为了能和幼儿更多沟通交流,周贤怡利用课余时间向当地人学习苗族语言,跟同事探讨有关民族特色的教学课题。很快,她同苗族同事、苗族幼儿打成了一片。周贤怡还翻山越岭去家访,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1999年“六一”儿童节,周贤怡编排的舞蹈参加了全县的幼儿节目汇演,家长和孩子们都很开心。
2000年9月,周贤怡被调到惠水县第一幼儿园。她带领同事调研的课题《实施“适应性发展课程”的感悟》获得贵州省实验幼儿园课程成果评比一等奖。
 |
周贤怡(中)对孩子们进行趣味教学。图片来源:黔南日报
|
正当周贤怡豪情满怀,准备在幼教事业上大显身手时,病魔却悄悄逼近。2011年,周贤怡发现自己的脖子右侧长出了一个花生米大小的包,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她没想到的是,后来被确诊为甲状腺癌。
宛如晴天霹雳,周贤怡吓懵了。“我从此就要离开幼儿园里那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了?那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周贤怡一次次问自己。经过思考,她坚信:我可以继续工作,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周贤怡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回到了同事和孩子们身边,在可爱的孩子们中间,在她热爱的事业中,重新找回了工作的自信。
周贤怡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她也比以往都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她喜欢和朋友背着背包,带着帐篷,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拍下风景照片。她说:“我会珍惜每一天,我要把自己的能量百分百地释放出来。”她用阳光般的笑脸战胜病魔,也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014年6月,周贤怡站在了惠水县第三届“最美惠水人”表彰会的领奖台上。主持人宣读周贤怡的颁奖词:“有这样一种爱,病魔缠身却心系孩子;有这样一份责任,值得用疼痛的生命去坚守。”周贤怡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展现无私奉献风采
周贤怡更加努力地钻研业务,成为业务骨干,也成为了学前教育的带头人。2014年,周贤怡参加了黔南州幼儿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并主动担任了三个县的辅导工作。2015年,周贤怡又自愿对几所乡镇幼儿园的青年教师进行辅导。2016年,“贵州省周贤怡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2017年,“贵州省周贤怡乡村名师工作室(学前教育)”成立。两个工作室成为引领幼儿教师成长的教研基地。
2016年,惠水县“移民子女欢乐之家”成立。周贤怡主动请缨,成为“欢乐之家”的志愿者。在她的带动下,很多人参与其中,为孩子们提供义务看护、课外辅导和生活照料等工作。让周贤怡感动的是,“欢乐之家”志愿者计划每天安排一名党员加一名团员,共两名教师作为值班老师。可是,有时间的老师都会自愿来值班,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八名值班老师。
 |
周贤怡(右三)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图片来源:新华网
|
一个叫“宝宝”的孩子,智力发育迟缓,和奶奶一起生活。后来,宝宝来到了“移民子女欢乐之家”。刚到这里时,宝宝表现得很拘谨,总是躲在门后偷偷看着老师和小朋友。
“宝宝,过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好不好?”周贤怡轻声说。宝宝站着不动。周贤怡拉着宝宝的手,宝宝依偎着她。耐心、亲切的话语让宝宝对周贤怡产生了安全感。慢慢地,宝宝开始和大家一起玩了,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还主动帮周贤怡做力所能及的事……有时,宝宝会走到周贤怡身边坐下,冲周贤怡笑。“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把爱给更多的孩子。”周贤怡把这样的信念贯穿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
周贤怡用行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彰显了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时代风采。她荣获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资料来源:新华网、央视网、多彩贵州网、黔南日报、贵州省妇联宣传部
文字整合:解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