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 98 岁的龚全珍老人,有着 69 年党龄,身为将军夫人,她却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从教育战线上离休后,她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用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之美。
2013 年 9 月 26 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饱含深情地向大家介绍龚全珍老人,并向她致敬。他说 :“我们要弘扬龚老前辈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扎根基层
1923年,龚全珍出生于山东烟台,曾是一名流亡学生,后考入西北大学教育系。大学毕业后,龚全珍在新疆军区子弟学校当了一名教师。期间,她和开国少将、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的甘祖昌相识并结婚。
因战争重伤留下后遗症,甘祖昌将军怕影响工作,多次提出回乡务农。1957年,上级组织同意了他的请求。龚全珍任教的学校领导问她:“甘部长回老家当农民,你去当什么?”龚全珍说:“他当农民我也当农民,不会当学着当。”最终,甘祖昌一家回到了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那一年,龚全珍34岁。
从将军一下子变成农民,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龚全珍有过不理解,但她最终却成为“农民将军”甘祖昌最忠实的追随者。“当农民我不合格,但老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我可以学。”龚全珍在家里待不住,她步行 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后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那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以后每逢周末才回家帮丈夫和孩子缝补衣服、料理家务。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龚全珍每月工资80元,她给山东的母亲寄去20元,自己留下10元作为学校伙食费,其余全部交给甘祖昌支配。
甘祖昌则把家里的大部分收入用在了家乡经济建设中。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当年甘祖昌每月工资 330元,他回到老家后,用在扶贫济困和老家建设方面的费用总计高达 8.5 万元,占工资总额的 70%。可作为“一家之主”,对待自己和家人,甘祖昌却是出了名的“铁公鸡”。在莲花县的头几年,龚全珍连一件新衣服都没做过。
1986年3月,甘祖昌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们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龚全珍明白,丈夫虽然没有留下任何物质财富,但这笔精神财富是拿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她说:“老甘是一个从来不谋私利,一生为党、为人民做贡献的人,如果重新给我一次机会,我依然会选择陪伴在他左右。”
 |
龚全珍在展示家中的老照片。 |
教书育人
龚全珍是一位好老师,她兢兢业业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并把这当成对甘祖昌精神最好的学习与实践。她说:“我这一辈子没干别的事,就是当老师。教师是个值得骄傲的职业,因为,要改变一个孩子不是很容易的事。”在龚全珍看来,教诲、关爱学生,既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更是为人师表的责任。
“她当班主任,和女生住在一起,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老同事朱福海回忆说,龚全珍在坊楼中学教书时,发现有个叫小珊的同学情绪低落,她了解情况后得知,小珊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很自卑。龚全珍就给她做思想工作,并且承担她的学杂费用。后来,小珊以全班第五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我读初一那年,刚恢复开设英语课,龚老师教我们。我们这些乡下小孩子哪里听过英语啊,听她读ABCD我们都哈哈大笑,可龚老师没有生气,鼓励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当年的学生刘根兰回忆说,“龚老师对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真是关怀备至,经常掏钱给我们买文具。谁旷课了,不管多远她都要家访;谁生病了,她总会带着好吃的去看望。”
离休后,龚全珍仍然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30多年间,没有人记得她去了多少学校,讲过多少课,但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就着白开水当午餐。
1992年,为了不给子女增添麻烦,龚全珍住进了莲花县幸福院(养老机构)。闲不住的她将常来院里玩耍的十余名学生组织成一个课外学习小组。这个幸福学习小组一直坚持到1997年她搬离幸福院。
2004年国庆节前夕,80多岁的龚全珍为学生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她请老同学老朋友帮忙,发动全家老少动手,搜集到了近百幅漫画作品,编制成九大板块,把漫画展办到全县的中小学,每到一所学校,她都要亲自给孩子们讲解。龚全珍说:“离休不代表离岗,作为一名党员,为党工作是我的本分。关心教育、捐资助学,就是延续祖昌建设美好家乡的梦想。”
 |
龚全珍(左二)在甘祖昌红军小学的校旗上签名。 |
助人为乐
2003年,龚全珍加入老干部宣讲团,应邀到凫村中学做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讲完后,她转到了学校的图书室,看着空荡荡的书架,她有了新想法。回到县城后,她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生活费,到县新华书店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了凫村中学。
2004年,在一次下乡宣讲时,龚全珍偶然得知下坊乡湾溪小学三年级学生郭艳兰因家庭生活非常困难随时可能辍学,她马上决定负责其所有学习费用和部分生活费用。小艳兰顺利完成了小学学业,升入了初中,龚全珍又购买了复读机和磁带,送到小艳兰手里,鼓励她继续努力,好好学习。
“奶奶”是萍乡实验学校教师彭艳峰对龚全珍的称呼,透着股亲热劲儿,就像是亲祖孙。彭艳峰说,前些年,家里屡屡陷入困境,每次龚全珍都施以援手,而且一帮就是18年,全家人早把她当作了亲人。
“奶奶给我们家的帮助,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她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彭艳峰说,认识龚全珍时自己还在念小学。当时,身患残疾的母亲没有工作,家里境况窘迫举步维艰。龚全珍一边鼓励彭艳峰的妈妈坚强面对,一边帮着筹措做生意的本钱,还承担了彭艳峰的学费……久而久之,彭艳峰把无私奉献的龚全珍和自强不息的母亲当作了偶像。
高考报志愿时,彭艳峰询问母亲的意见。母亲说,还是像奶奶一样当老师好,关心孩子,教育下一代,生活得很充实。于是,彭艳峰选择了赣南师范学院。如今,她越来越喜欢教师这个职业,2012年还被评为“萍乡市优秀教师”。
几十年来,龚全珍与许多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生活并不富裕的她已累计捐款10余万元,资助学生上百人。对这一切,龚全珍的话却很朴素:“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也受到了教育。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属于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要珍惜宝贵的时间,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
龚全珍和孩子们在一起。 |
永葆本色
从14岁离开老家山东走上进步之路,龚全珍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但她总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党员。在莲花县,不管是街坊邻居,还是各级干部,都习惯叫龚全珍为“龚老师”。龚全珍给自己的定位是:“我从不认为自己身份特殊,但我有一份特殊的责任,就是要把老甘的精神传承下去。”
为了这份特殊的责任,2011年11月,近90岁高龄的龚全珍,和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的同志一道办起了“龚全珍工作室”。她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工作室还不定期开展活动,对党员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曾经有人问龚全珍,这么大年纪了,为何不在家安度晚年,整天忙这忙那?龚全珍回答:“我一直记得老甘临走时说的那句话,‘领了工资,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全部买农药化肥支援农业’。永葆本色,其实就是永远把共产党员作为自己的第一身份。”
龚全珍一辈子过着极其朴素节俭的生活,对自己近乎苛责吝啬,从不乱花一分钱。三女儿甘公荣说 :“母亲陪父亲治病去过两次上海、一次南昌,还去过一次井冈山,除此之外再没去过任何大城市和风景区。”但在有些方面,龚全珍却慷慨得很,她每年交党费 600元,远远超过自己应缴的数额 ;给汶川地震捐款,前前后后 3次捐了 5000多元。而帮助别人,更是不遗余力、尽其所能。
在龚全珍的教育和影响下,孩子们默默地照顾她、支持她、追随她,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积极向社会奉献爱心、服务好“大家”。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甘公荣经常提醒自己和子女:“我们是甘祖昌和龚全珍的后代,不能给父辈抹黑,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人。”2016年12月,龚全珍家庭被表彰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龚全珍还一直保持着一个爱好 :写日记。她曾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的承诺 :健康时每周去一次福利院,为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病后不住特殊的病房,不用价格贵的进口药。生前最后一个月工资作为最后的党费上交。捐助 5名贫困生要继续捐助到毕业。”
时至今日,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最美奋斗者”,龚全珍老人依然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她的精神和事迹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资料来源 : 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共产党员网
供图 :甘公荣、中国全球图片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