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最美我的家 > 唐丽金家庭:“团结如藤,坚韧如竹”
  • 唐丽金家庭:“团结如藤,坚韧如竹”

    2025-07-30 09:45    来源:《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   唐丽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黎族姑娘,她的家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唐丽金与丈夫吉一平在家乡创办公司,致力于黎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昌江黎族藤竹编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唐丽金把家庭视作文化传承的“最小细胞”。她和丈夫将“团结如藤,坚韧如竹”的家风家训传递给一双儿女,他们的四口之家是乡邻眼中幸福和谐的“最美家庭”。

      全家携手,助力黎族文化根脉延续

      从小受到黎族文化的熏陶,唐丽金对黎族工艺制品有着特殊的情感。2016年,她和丈夫吉一平创办了海南黎之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保护、传承、发展黎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为己任。夫妻俩还带动当地群众发展生产,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黎族传统文化。

      唐丽金介绍,黎族文化讲求与自然和谐共生。她和丈夫经常带着孩子们参加藤竹编、织锦等与传统技艺相关的亲子活动,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更深刻地理解黎族人“敬畏自然”的智慧结晶。

      “我们的家训强调‘团结如藤,坚韧如竹’。藤竹编的原材料需要经过层层缠绕才能成型,正如家庭成员需要相互扶持,才能走得更远。”唐丽金说,每当孩子们犯了错,她都会用黎族谚语“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智”引导他们自省。唐丽金和丈夫对儿女严格要求,孩子们从小就切身感受到父母自立自强、敬业奉献的精神,耳濡目染也养成了勤劳俭朴、独立自主的优秀品格。

      唐丽金在家庭里更多地承担着“主外”的责任,在海南省内外到处跑,推介黎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吉一平成为她从事非遗技艺传承工作的坚实后盾,家人通力协作,让一场场文化活动成为家庭的温情记忆。

      在唐丽金外出期间,儿女的学习生活以及家里的琐事都由吉一平全权负责。只要她有时间回家,就会陪孩子们煮饭做菜、打扫卫生。一家人还会定期组织出游,以增强家庭的幸福感。

      2024年,在一场非遗主题活动前,吉一平通宵未眠,帮助妻子准备展演展示所需的物料。他笑着对妻子说:“你负责非遗技艺的传承,我负责后勤传承。”朴实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唐丽金,也令她坚信,在非遗传承这条路上,她并不孤单。有了家人的陪伴与支持,她不忘初心,笃定前行。

      做文化传承“柔性又坚韧”的纽带

      202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则消息让唐丽金家庭深感振奋,他们也意识到,黎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从保护走向创新。

      唐丽金曾担任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万善村妇女主任。万善村村民卢燕兰回忆道:“唐丽金主任工作认真负责,不仅帮我们解决一些家庭问题,还带领我们参加很多黎族文化的推广活动。”谈及未来,唐丽金说,她和家人计划做好两件事:“一是与本地学校合作开发非遗研学课程,用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形式记录藤竹编技艺;二是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家居设计,比如用黎族图腾制作成文创产品,让非遗‘活’在日常生活里。”

      女儿吉巧说:“妈妈和爸爸平时都很忙,但他们总会抽空给我和哥哥辅导作业。从我小时候起,妈妈就教给我很多黎族的手工艺。我学会了藤编、制陶,以后也想像她一样,传承我们黎族的手工艺。”这位黎族小女孩已经能将黎锦图案与她的校服设计相结合。看到女儿以传承传统文化为荣,唐丽金感到非常欣慰。

      唐丽金是昌江黎族藤竹编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海南省第二批“南海工匠”获得者,她也是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每一份荣誉的取得,都离不开家人对她的全力支持。正因为有贴心的丈夫、听话的儿女、温馨的家庭,她才得以放下所有顾虑,以满腔热情投入黎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唐丽金感慨地说:“女性在传统文化传承中,代表着一股坚韧且不可替代的‘柔性力量’。黎族传统技艺,譬如纺染织绣,本身就承载着女性之间代际相传的智慧。作为一位母亲,我通过传授女儿藤编技艺来传递属于我们家族的共同记忆。作为工匠,我在组织传统技艺的培训活动时,特别关注留守妇女的需求,帮助她们靠学手艺增加家庭收入。家庭代表着文化传承的‘最小细胞’。当我们把藤编变成亲子游戏,把黎族神话作为睡前故事讲给孩子们听,黎族文化就不再仅仅体现于博物馆里陈列的展品,而将化作流淌在子孙后代血脉里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文:叶珊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