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三十度的暴风雪像无数冰针,扎在甲岗村每一寸土地上。凌晨三点,南杰次仁家的木门被撞得哐当作响,牧民洛桑的嗓音裹着雪沫子灌进来:“医生!我女人难产啊……”火塘边捣药的老人猛地起身,药臼里的草药粉末撒了半地,他抄起药箱时,门扣在羊皮袄上磕出冷硬的声响。这是2023年冬夜的一幕,也是南杰次仁家行医的日常剪影。2025年5月,这个来自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日松乡的雪域医者家庭捧回2025年“最美家庭”荣誉证书时,女儿达瓦拉姆摩挲着证书封面,想起多年前母亲在油灯下说的话:“你阿爸的药箱,比我们家的牦牛还懂这片土地。”
雪线之上的药香传承
“次仁,看那朵花——”七岁的南杰次仁拽着祖父的藏袍,在海拔5000米的日土县雪线边缘喘得脸色青紫。祖父粗糙的手指拨开冰棱,洁白的雪莲在风雪中绽放:“它在最冷的地方开花救人,这是它的命,也是我们的命。”这段对话像藏药里的诃子,苦涩却扎根在记忆深处。如今祖父用过的那个牛皮药包摆在诊所窗下,边缘被四代人的掌心磨得发亮。
南杰次仁回忆道:“有一年夏天,邻村牧羊人从陡坡摔下,腿骨被摔错位了,我跑过去时,脑子里全是祖父教的接骨口诀。我嚼碎岩白菜敷在伤口上,用树枝固定时,那伤者疼得只嘶吼:‘你个小娃娃别胡闹!’但三天后,我背着接骨药粉再去时,牧羊人抓着我的手直掉泪:‘真神了!跟你阿爸当年给我治腰伤一个法子。’”
2018年暴雪封山时,牧民扎西家的新生儿发高烧,南杰次仁的马在冰河上打滑,马蹄被冰凌割出深可见骨的伤口。他解下腰带缠住马腿,步行十里路赶到帐篷,脱下冻僵的藏袍裹住婴儿时,孩子的母亲突然磕头:“您跟当年救我阿妈的医生一个模样。”
南杰次仁的诊所里,牧民次旺摸着腿上的伤疤笑着说:“当年南杰医生用青稞酒擦伤口,疼得我打哆嗦,现在能追着牦牛跑了。”一旁的老阿妈卓玛接话:“他阿爷更厉害,我生你阿爸时难产,是他背着药箱爬了三个山头。”达瓦拉姆整理父亲的出诊记录时,发现泛黄的纸页上记着:“1987年冬,给卓玛接生,雪太大,马摔了,步行往返二十里。”
雪域高原的家风温度
在达瓦拉姆的记忆深处,父亲风雪夜归的画面永不褪色:那一年寒冬深夜,邻村老人突发急病,父亲披衣出门。大雪纷飞,道路被积雪覆盖,他深一脚浅一脚赶去救治。回到家时已是凌晨,浑身被雪水浸透,双脚冻得失去知觉。“做医生,就是要对病人负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父亲这句朴素箴言,如明灯般照亮了达瓦拉姆的人生。
当达瓦拉姆成为离家很远的丁泽村幼儿园保育教师,父亲“做事要坚持”的信念始终在她耳边回响。她自己的孩子未满周岁,正是最需母亲呵护之时。母亲巴桑拉吉放下家中繁重事务,义无反顾来到她身边,承担起照料外孙的重担。白天达瓦拉姆全身心投入工作,夜晚归家,望着母亲操劳疲惫的身影,心中交织着愧疚与感激。母亲无声的承担,让她更深刻理解了奉献与付出:“当好一个母亲,需要无尽的耐心、细心与爱心。”
父母的身教,已化为达瓦拉姆生命中珍贵的礼物。她决心以自己的方式回报这份深恩:结束一天忙碌工作回家后,主动为父母洗脚、洗衣、分担家务。在那些平凡琐碎的动作里,她感受到一种爱的流转与承接。“我希望通过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让父母感受到我的关心,就像他们曾经给予我的那样。”这份由父辈的坚守与慈爱所凝结的家风温度,如高原上的酥油灯,照亮了雪域家庭的代代传承。
如今,南杰次仁仍会用那个牛皮药包,把灯下细细研磨的药材装入其中。这只装过各种药材的皮包底部累积的厚重药渍,无声诉说着四代人的光阴与坚守。南杰次仁深知自己擎着的不只是灯盏,更是祖父在雪山之巅指给他看的那株雪莲花的使命——于苦寒处扎根,向风雪中绽出生机。
那药臼在掌心传递的重量,从未减轻半分。它是风雪中不熄的灯盏,更是雪原之上,一个家族对生命最深的承诺——在天地尽头无声绽放,照亮雪域高原上每一个等待被温暖的生命。
“雪莲花开在雪山上,药臼响在帐篷旁,阿爷的牛皮包会说话,阿爸的故事长又长。”在南杰次仁的诊所外面,达瓦拉姆和一群孩子哼着歌谣,雪域高原的夏风穿过窗子,带着窗台上的一盆绿绒蒿舞动着,将药香与歌声卷在一起,飘向远处的雪山。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马伟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