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特别关注 巾帼追梦人 最美我的家 女性社会组织 我们在行动 专题
巾帼网 > 最美我的家 > 刘发英家庭:用爱架设“云端之桥”,让梦抵达远方
  • 刘发英家庭:用爱架设“云端之桥”,让梦抵达远方

    2025-10-28 15:34    来源:《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   又是一年开学季。对于“英子姐姐”助学网创始人、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来说,这是一年中忙碌幸福的时节—在爱心人士与受助学生之间“牵线搭桥”,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铺就走向未来的道路。

      时光荏苒,刘发英和家人在这条爱心助学的路上,已走过二十多个春秋。清江水奔流不息,土家山寨书声琅琅。这座用爱架起的“云端之桥”,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梦想,跨越崇山峻岭抵达更远的地方。

    刘发英家庭光荣入选 2025 年“最美家庭”。

      乡村讲台:父女两代的坚守

      刘发英1970年出生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一个教师家庭。她的父亲刘世清早年考入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毕业后主动选择回到家乡的后浪坨中学任教。

      早些年,她父亲的工资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但要养活一大家人并不容易。那时,学校为她家兄妹三人减免了部分学费,“这份善意,我们全家至今铭记。”刘发英小时候,父亲一周回家一次。她的母亲胡芳琼不仅要照顾双目失明的婆婆和三个年幼的孩子,还要务农挣工分。

      虽然收入微薄,无法给家人带来富足的生活,但刘世清从未动摇过坚守乡村教师岗位的信念。他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三十多个春秋,直至1998年光荣退休。

      “如果每个山里的孩子都只想离开,农村何时才能富裕?”父亲的话成为刘发英心底的一盏灯。初中毕业后,她考入枝城师范学校,毕业后选择赴黄柏山陈家坪小学任教,那里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偏远的山区之一。临行前夜,父亲叮嘱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作为教师,要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这句朴素的话,成为刘发英一生践行的准则。

      缓缓流淌的清江边是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海拔最高的是黄柏山,那里距离县城二百多公里。刘发英在黄柏山扎下了根,日日与大山里的孩子为伴。

      刘发英利用周末时间翻山越岭去家访。学生们的家分布在方圆几十里的高山峡谷之中,她常常早晨出发,天黑了才回到学校。她还时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学生们垫付书本费、药费,并为学生购置衣物……她希望尽己所能,托举孩子们的未来。

    刘发英在学校大会上作师德报告。

      助学之路: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收获的季节,陈家坪小学迎来了又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生覃守龙。“他为人好,像个大哥哥一样实诚。”刘发英说。美丽善良的刘发英也给覃守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初见到她,觉得一个女孩子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能选择到穷乡僻壤的黄柏山当老师很了不起,相处下来觉得她优秀,我对她很佩服。”覃守龙说。

      那时,黄柏山上经常停电,刘发英点着蜡烛,用绳吊着手电筒备课、批改学生作业,常常工作到深夜。她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成为全县首批语文骨干教师。

      覃守龙家里有兄弟姐妹6人,因为家庭贫困只有他一个人念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的学校任教。两个同样善良质朴的人走到了一起,1993年,刘发英和覃守龙结为夫妻。

      2003年,黄柏山乡合并到资丘镇后,刘发英接受组织安排到白沙坪小学任校长。2005年的一天,白沙坪小学来了两名“心之旅”助学网站志愿者。刘发英陪他们走访了几户贫困学生家庭。志愿者将两名学生的情况发布在“心之旅”网页上后,两名学生获得了爱心人士的资助。刘发英感到很神奇,她也希望通过“网络助学”帮助更多孩子。

      2005年,刘发英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开始尝试通过QQ为困难学生发帖寻求帮助,第一学期获得了600元的资助款,后来北京的一位爱心人士资助了一个孩子,紧接着又带动一家人资助了5个孩子……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英子姐姐”。“资助款让我看到了网络世界的力量,让我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耐心坚持,一定会赢得更多的助学资源。”刘发英说。

      每位困难学生的资料,刘发英都会实地走访核实。她详细记录每一笔善款的来源去向,每一份助学档案都清晰可查。善款全部足额发放给困难学生,绝不从中提取一分钱作为工作经费。同时,“英子姐姐”还创立了“一家一户实地走访”“一月一册爱心档案”“一分一厘公开透明”的资助模式。

      受捐助学生的家大多在大山里。那时,从县城到村庄的盘山公路又窄又陡,一次,摩托车打滑侧翻,刘发英差点掉下悬崖。但不管山高路远,她都坚持实地走访。为贫困学生发帖、解答网友的提问、汇报资助学生的情况、收到汇款后在网站上公示、接洽新的资助对象……刘发英经常忙到深夜,她在网络世界搭起了大山通往外界的爱心桥梁。

      2007年,刘发英的父亲生病瘫痪在床。她一边忙于工作,一边照顾父亲,心里又放不下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覃守龙心疼妻子,默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理解是最深的善意,行动是最大的支持。“助学路上,最重要的是爱人的理解和陪伴。做饭、洗衣、缝缝补补、照顾老人,一直以来,他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他还承担起到邮局取款和汇款等助学工作。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他却用行动告诉我爱的真正含义。”刘发英说。

      2009年,刘发英担任花坪小学副校长,并兼任一个班的语文老师。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英子姐姐”助学网成立。教师、退休干部,还有曾受到过“英子姐姐”资助的人主动组成助学团队,为助学网提供无偿服务。

      爱如涟漪,不断扩散。一位老人捐助200万元设立“英子奖学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一名受助学生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到家乡偏远学校支教,还加入了“英子姐姐”助学团队。越来越多人接过爱心接力棒,在帮助与被帮助之间循环善意。“蓦然回首,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而这些人又帮助了更多的人。爱在传递中召唤的人越来越多。”刘发英说。

      2020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脱贫,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再也不会因为学费的问题而辍学了。刘发英和团队成员及时调整方向,由以前的资助贫困学生转变为帮助家庭相对困难的学生;从单一的助学到日常的关爱,从经济上的资助到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课堂上,刘发英悉心辅导学生。

      让爱循环:一家三代的接续努力

      “因为要照顾学生,我忽略了最需要陪伴的儿子,幸运的是儿子在成长中学会了感恩。”多年之后回顾过往,刘发英认为自己最愧对的是儿子。但她的儿子覃飞鸥却说,很感恩自己出生在了这样的家庭。

      覃飞鸥坦言,童年时的他常常难以理解母亲。“小时候一到假期,几乎见不到妈妈的身影。吃饭、学习都是爸爸陪着我,连衣服破了也是爸爸一针一线地缝补。那时心里很委屈。”

      转变发生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一位曾受助的青年手握大学录取通知书,激动地对覃飞鸥的父母说:“谢谢你们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一定会努力成为和你们一样温暖的人。”覃飞鸥读懂了父母多年来坚持的事业。“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做好事,而是在播种希望的种子。”后来,每到双休日,慢慢长大的他也会跟着父母翻山越岭走访困难学生家庭。

      2015年大学毕业后,覃飞鸥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如今的他,在工作之余依然保持着坚持了多年的习惯—带着登记表行走在乡间小道上。不同的是,当年那个跟在父母身后的少年,如今已经成为助学路上独当一面的同行者。

      巧合的是,刘发英的儿媳张婉彬也曾是“英子姐姐”的资助对象。张婉彬说起第一次见到刘发英的感觉又意外又喜悦:“我完全没有想到,那个一直在信里鼓励我、为我指引方向的人竟然会成为我的婆婆。”如今,她不仅是这个家庭的成员,更成为助学团队中温暖而坚韧的力量。她利用周末跟家人一起走访儿童家庭。每当握住那些孩子的手,她仿佛看到了从前那个怯生生却又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自己。

      “婆婆让我看到,爱是一种循环,也是一种回归。正因为曾被人递过梯子,如今更懂得如何为别人撑伞。”张婉彬说。

      如今,这个家庭的爱心已延续至第三代,覃飞鸥的孩子也成为了助学团队的“小志愿者”。覃飞鸥说:“这么多年,我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品格,也要教给自己的儿子,爱的传递很重要。”

      2023年,刘发英与覃守龙迎来结婚30周年纪念日。儿子儿媳在他们定制的蛋糕上写了一句真挚的寄语:“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

      年复一年,227本“爱心账本”清楚地记录了2000余名爱心人士的每一笔捐款,3600多万元捐款帮助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及周边县市5000多名孩子。数字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用初心与坚持铸就的爱心桥梁。

      巍峨绵延的大山见证了刘发英家庭20多年的耕耘和收获,她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全国希望工程突出贡献奖等奖项,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志愿者等称号,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二十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年5月,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发布2025年“最美家庭”,刘发英等10户家庭光荣入选2025年“最美家庭”。刘发英家庭还荣获了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刘发英说:“这是荣誉更是责任。如今绝对贫困已消除,但相对贫困还存在。所以,网络助学这条路我们一家人还会坚定地走下去。

    刘发英和学生一起踢毽子。

      

      文:解琳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滕歌】

    本网站部分资讯(包括文字、图片等)无法核实原始出处或及时联系版权方。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删除或通过其他方式妥善解决。电话:010-65103955,65103946

    关于我们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版权所有 2025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2号  京ICP备10020604号-6

    投诉举报电话:010-65103955,65103424